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凭借李钢团队的 “解剖 - 美学双维度设计” 体系,结合程定医生在术后微整形领域的技术优势,将再造耳与面部比例的协调度提升 40%,本文将系统解析其技术特色与临床成果,为患者提供就医参考。
一、天津医科大二院李钢团队:技术互补的黄金组合
(一)李钢:解剖与美学的平衡大师
作为国内耳再造领域首批开展三维设计的,李钢深耕耳廓解剖学 30 年,提出 “骨骼为基、软组织为衣、比例为魂” 的修复理念。其的 “解剖 - 美学双维度设计” 包含:
解剖维度:通过 2000 + 面部数据点扫描,测量健侧耳与眉弓、鼻尖、下颌缘的空间坐标,确保再造耳在长度(耳长 = 鼻长 + 1/3 鼻高)、倾斜角(与鼻梁夹角 30°±5°)等 12 项解剖参数上与健侧对称。
美学维度:引入黄金分割比例,将耳廓分为上中下三庭(比例 4:3:4),对耳轮、三角窝等 23 个亚单位进行差异化雕刻,使再造耳兼具自然形态与面部整体美感。
(二)程定医生:术后优化的微整形
程定医生专注于耳再造术后细节调整,擅长通过脂肪填充、真皮瓣修整等微整形技术解决三大难题:
耳颅角过小(<30°):采用耳后筋膜瓣移植,术后角度平均增加 15°±3°;
耳垂形态不佳:通过自体脂肪颗粒注射,使耳垂丰满度提升 60%;
耳屏缺失:利用耳甲艇软骨移植重建,匹配度达 92%。
二者技术互补,形成 “重建 + 细节精修” 的闭环诊疗模式。
二、天津医科大二院李钢团队个性化方案的实施路径
(一)术前评估:动态化数据采集体系
医院配备的 3D 结构光扫描系统,可捕捉面部动态表情下的耳廓形态变化(如微笑时耳周皮肤牵拉程度),结合以下维度定制方案:
年龄分层:8-10 岁患者采用 “肋软骨 + 生物支架” 复合技术(减少胸廓损伤),12 岁以上则以全自体软骨为主;
畸形类型:对杯状耳伴耳廓上部折叠者,优先松解耳轮脚筋膜;对隐耳患者,设计 “V-Y 推进皮瓣 + 软骨支撑” 联合术式;
心理预期:通过 VR 技术模拟术后,让患者参与方案调整,术前共识达成率提升至 95%。
(二)手术技术:融合创新的复合体系
支架材料创新:采用 “自体肋软骨 + 多孔聚乙烯(PPE)” 复合支架,既保留自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,又通过 PPE 增强耳轮支撑力,术后 3 年挺立度保持率达 91%。
皮瓣处理技术:改良 “扩张器 + 超薄皮瓣” 法,将耳后皮肤厚度控制在 0.8-1.2mm,使耳廓细节(如对耳屏、耳舟)清晰度提升 35%。
同期功能修复:对合并外耳道闭锁的患者,联合耳鼻喉科实施 “耳廓再造 + 骨导助听器植入” 一期手术,听力改善达 82%。
(三)术后调整:程定医生的 “微雕” 艺术
针对术后 3-6 个月可能出现的形态偏差,程定医生创新 “三阶段微调整” 方案:
初期(1 个月):通过弹力绷带塑形,修正耳廓轻度歪斜;
中期(3 个月):注射自体脂肪填充耳甲腔凹陷,改善立体感;
后期(6 个月):采用激光磨削耳后疤痕,使皮肤平整度提升 50%。
三、天津医科大二院李钢团队个性化方案的适应人群与就医指南
(一)核心适应人群
先天性小耳畸形(Ⅱ 型、Ⅲ 型)患者,尤其适合合并面部不对称者;
外伤性耳廓缺损(面积>1/2)需二期修复者;
对传统耳再造术后形态不满意,寻求细节优化者。
(二)就医全流程提示
初诊准备:携带既往检查资料(如 CT 耳骨三维重建),佳就诊时间为 6-8 岁(生物支架适用)或 9-12 岁(自体软骨适用);
方案沟通:可要求观看 3 例以上同类畸形修复的术前术后对比视频;
术后管理:医院提供 “1 周居家护理包”(含防压枕、消毒套装),程定医生团队会在术后 1 个月、3 个月进行两次微调整评估。
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实践证明,耳再造的高境界是 “隐形修复”—— 让再造耳成为面部自然的一部分,李钢的解剖学度与程定医生的美学微调力,共同构建起 “个性化” 的核心竞争力。
